每年農歷正月十三,我市東起留格莊鎮方里村,西至行村鎮南廒子村一帶的漁民們都會燒香燃紙,放鞭鳴炮,祈求龍王爺保佑風調雨順,漁業豐收。這樣的儀式,我們稱之為“祭海”。如今,有著500多年歷史的祭海民俗在我市沿海依然非常盛行,已經成為南部漁村的民俗文化招牌。
“祭海”古已有之。明朝時,海陽的漁業生產比較發達,海上運輸也比較方便,但是,海上天氣變幻莫測,漁民出海捕魚時常遭遇船毀人亡的海難事件。傳說,有一年的正月十三漁民們出海打漁不幸遭遇了巨大風浪的襲擊,危急中似乎有一些幻化現象指引他們,雖歷經風險卻幸免遇難。漁民們覺得是海龍王庇佑了他們,于是立下重誓:一、從今以后,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三日來海上祭拜海龍王,子子孫孫永不食言;二、回家請人為海龍王修建廟宇,以答謝海龍王的救命之恩。還有一種傳說,認為每年正月十三日就是海龍王的生日。于是,每逢這一天,漁民們便到龍王廟前,擺上供品,點上香、燒上紙,燃放鞭炮,然后給海龍王行跪拜大禮,心中唸叨祈求海龍王保佑親人人船平安,滿載而歸。此外,民間還流行一種說法,“祭海的時辰越早越好,有占先發財”之說,所以,很多漁民天不亮就會祭拜龍王。
到了清朝中期,雍正十三年裁衛設縣后,海陽沿海一帶祭海的規模越來越大,這時候海陽的大秧歌也發展到了鼎盛時期,所以每年正月十三日祭海這天,村里還要邀請秧歌隊在龍王廟前耍秧歌、拜龍王,秧歌隊在日常表演的基礎上要加上三拜九叩的大禮。
據市文化館館長李東曉介紹,“祭海”風俗的形成改變了漁家文化對農耕文化的依附地位,逐漸成為了漁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其鮮明的漁家特色,多樣的祭祀內容,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其他傳統民俗文化不能替代的。改革開放以來,這種傳統漁家文化一直在延續、弘揚,已經成為漁民宣傳推介漁家文化的有效載體,不但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,還能加強文化交流,開發旅游資源,增加居民經濟收入。(張偉江雪婷王樂北)